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国企职务经济犯罪的类型点及特/张红圈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8:27:40  浏览:95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企职务经济犯罪的类型点及特


我国79年刑法规定了192个罪名,其中牵涉到职务经济犯罪的有20多个,1997年刑法修订后规定的罪名有418个,其中国企可能涉及的职务经济犯罪有100多个。特别是,刑法规定国企作为单位可构成单位犯罪的有几十个罪名。但是作为国企及其管理人员,在不清楚这些罪名的情况下,陷入"法网"的情况屡见不鲜。现将所涉罪名简介如下:

(1) 贪污罪

(2)私分国有资产罪

(3)受贿罪

(4)行贿罪

(5)挪用公款罪

(6)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7)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8)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9)挪用特定款物罪

(10)单位受贿罪

(11)向单位行贿罪

(12)介绍贿赂罪

(13)单位行贿罪

(14)隐瞒境外存款罪

(15)徇私低价变卖国有资产罪

(16)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

(17)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

(18)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19)签订、履合同失职被骗罪

(20)逃汇罪

(21)合同诈骗罪

(22)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

(23)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东省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山东省政府


山东省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实施办法
山东省政府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贯彻实施,现对我省外贸体制改革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承包任务和组织形式
(一)从一九八八年起,国家对我省出口收汇、上缴外汇、财务盈亏,核定基数,承包经营,一定三年不变。为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省政府授权省外贸局负责组织承包。省外贸局按一九八八年国家计划,分别核定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出口盈亏三项基数,承包到市地或单位,实行自
主经营,自负盈亏。具体承包方式如下:
1.目前先对省属外贸企业、工贸企业和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进行承包。
2.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具有对外经营能力,能够承担出口收汇和上缴外汇基数,保证完成省下达的出口收汇计划,自行提出申请,按隶属关系经市政府、行署或省直部门同意,报省外贸局批准,可自营其产品出口。
3.目前,首先选择一、二个市地进行切块承包的试点,争取尽快在全省实行由市地切块承包经营。
(二)要积极扩大超基数出口。省里每年制订超基数出口计划和相应的货源供应计划,下达各市地、各外(工)贸公司和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集团)执行。
(三)建立出口风险基金。基金来源:(1)超基数出口外汇分成每一美元加收成本0.05元;(2)从出口企业年终增盈减亏总额中提取30%。以上资金专项使用。具体使用办法另行制定。

二、商品经营与协调管理
(一)国家规定的十五种商品(其中涉及我省的有玉米、大豆、豆粕类、烟草、棉花、抽纱、钻石、煤炭、原油、成品油十种)由各进出口总公司统一承包经营;棉纱、棉涤纶纱、棉布、棉涤纶布、蚕丝类、坯绸六种商品由省承包,省外(工)贸分公司和各总公司联合经营;国家按计
划列名管理的九十一种第二类商品,由具有该类商品出口经营权的各类外(工)贸企业和生产企业经营。上述以外的商品,由具有出口经营权的各类外(工)贸企业和生产企业放开经营。实行许可证和配额管理的商品,按国家规定执行。各类出口企业都要接受、服从省外贸局的协调管理,
确保联合统一对外。
(二)外贸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行业仍按国务院国发[1987]90号文件批准的方案进行自负盈亏的试点。为了保证试点顺利进行。其他行业不得经营试点行业经营的商品。
(三)全部经营由国家统一经营出口商品的省外(工)贸分公司,可按《规定》精神实行由总公司垂直领导、统一经营管理的办法;国家统一经营出口商品与地方商品交叉经营的省外(工)贸分公司,采取何种方式经营,由省外贸局与各进出口总公司协商确定。
(四)为了改变我省出口商品结构落后的局面,在承包经营的条件下增强扩大出口的能力。自明年起,各市地、各外(工)贸公司和生产企业都应根据承包指标和全省对外贸易长期发展规划,对目前经营的商品积极进行调整,调减或停止那些亏损较大、出口又没有前途的商品的生产和
经营,重点发展出口低亏或盈利商品的生产和出口经营。今年省政府下达的出口货源品种计划,原则上仍要执行。

三、外汇留用与管理
(一)承包基数内地方留成外汇仍按原定比例分配使用。各类出口企业的出口经营留成外汇和出口外汇奖励金,按国家规定核拨。具体外汇留成细则和外汇解拨办法另行制定。
(二)除机电产品和有具体规定的商品外,其他各类商品超基数出口收汇实行“倒二八”分成,按季分拨。即20%按规定上缴国家;10%留省;35%按企业隶属关系分配给供货市地或部门(其中分配给生产企业或供货部门的比例由市地自定,但不应低于12.5%);35%留
给出口经营企业用于进口经营国内紧缺物资或进行调剂,以弥补出口亏损。
(三)超基数出口留成外汇按照当年超基数留成每美元应承担的核定价差和风险基金,由省外贸局负责向有关市地、部门核收。各市地、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在三十天内将补亏人民币和风险基金划转省外贸局指定帐户,待补亏人民币和所承担的风险基金收妥后,省外贸局和外汇管理局
再将应分外汇额度拨付给各单位。逾期不交者,即自动放弃,由省统筹安排。
(四)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试点行业,除中央统一经营的商品外,地方商品均由出口企业自负盈亏。基数内出口收汇按“倒三七”分成,即30%列入省承包的上缴外汇基数;25%按规定分给生产企业和地方;其余45%留给外(工)贸公司运筹补亏。超基数出口收汇按“倒二八
”分成,分配办法和补亏均按第三条(二)、(三)款执行。
(五)从一九八八年起取消用汇控制指标。各地、各单位挂帐以外的外汇额度和新留成的外汇允许全额使用和按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规定进行有偿调剂。
(六)出口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用外汇贷款,应贯彻先还款后分成和谁用外汇谁负责偿还的原则。

四、财务管理与盈亏
(一)与总公司财务脱钩的各外(工)贸分公司,财务一律通过省外贸局统一承包与省财政挂钩。省外贸局行使财务管理、盈亏缴拨、综合运筹、会计核算、财务监督等具体管理职能,对省政府负责。各承包单位的年度财务预决算,经省外贸局汇总后,由省财政厅审批。
(二)根据国家核定给我省的出口计划和出口补贴基数以及调整、优化我省出口商品结构的要求,由省外贸局对承担出口创汇任务的外(工)贸公司、出口生产企业、企业集团分别核定补贴基数,实行补贴包干,超亏不补,减亏留用;经营盈利出口商品的企业,核定每美元上缴利润定
额,增盈留用,减利自负。
(三)各承包单位的年终利润,按规定上缴30%的风险基金后,其余部分全部留给企业。其中:40%作为企业生产发展基金;其他分别作为职工奖励基金、福利基金和企业经理基金。以上各项基金均由企业自行支配。
(四)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超基数出口由省外贸局和省财政厅根据各外(工)贸公司和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的情况,核定每年超基数出口换汇控制成本。各出口企业在控制成本内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自主运筹经营。
(五)下放地方的外(工)贸公司,财务与其总公司脱钩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由原企业继续使用。债权、债务按国务院文件规定办理。对一九八七年以前购进的高亏库存商品,各公司要按《规定》精神,抓紧与总公司联系进行易货贸易,年内要办理完毕。
(六)对一九八七年底以前各总公司欠拨我省分公司的亏损补贴和我省各外(工)贸公司超亏部分,仍由各分公司与其总公司清算。
(七)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国发[1987]90号文件的规定,对出口商品全部退还各道环节税。
(八)各市地、各部门要尽力减轻外(工)贸公司和企业的社会负担,除国家统一规定的各类集资性基金外,任何地方、任何部门和企业不得向外(工)贸公司和企业进行地方性的社会集资。

五、计划与进出口管理
(一)全省对外贸易各项计划由省外贸局管理。全省所有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工贸企业、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三资”企业,均应按规定编制对外贸易年度及长远计划、出口商品品种计划、超基数出口计划,上报省外贸局,由省外贸局审查汇总,经省计委、经贸委、经委平
衡,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上报国家计委和经贸部纳入国家计划。
(二)国家统一经营出口的商品,由各外(工)贸公司提出计划建议,报省外贸局汇总,经省计委、经贸委、经委平衡后上报。其出口创汇和收汇计划由经营该商品的专业总公司承担。
(三)省各类出口企业应根据出口计划同时提报出口商品货源(供应)计划建议,报送省外贸局,由省外贸局汇总,经省计委、经贸委、经委平衡后,纳入本省国民经济计划。其中:中央经营出口的商品,报国家有关部委审定;地方经营出口的商品,经省平衡后下达到各市地、省直各
部门执行,并由各外(工)贸企业按计划与生产企业签订供货合同或协议,各市政府、行署负责保证完成。
(四)省每年下达给各市地、各部门的出口商品货源供应计划(含超基数货源供应计划),由各市政府、行署和省政府各部门进行承包,并由省计委、经委调度平衡,确保完成。
(五)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仍按现行管理办法,由省外贸局统一管理发放。

六、其他有关问题
(一)对外贸易实行承包经营是一项重大改革,为确保成功,各市政府、行署,省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计委、经委、财政、工商、物价、税务、外管、海关、商检、银行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各项政策,为外贸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
境。
(二)本办法中部分条款的具体实施细则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本办法自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1988年4月15日
指定分包的中国特色
作者:周舟

尽管中国工程实践大量存在“指定分包”,但是中国法律或者建设部发布的建筑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均没有对指定分包的含义做出明确定义。因此关于指定分包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看FIDIC合同。

根据FIDIC合同红皮本,指定分包商是指合同中提出的指定的分包商或者工程师根据其合同授予其的权利指示承包商雇用的分包商。

对于指定分包商,如承包商有充分的合理的根据与理由,则有权利反对指定。除非雇主同意保障承包商免受下述事项的影响,否则下列理由应被认为是合理的:

◆有理由相信,该分包商没有足够的能力、资源或财力;

◆分包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指定的分包商应保障承包商不承担因指定分包商及其代理人和雇员疏忽或误用货物的责任;

◆分包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对指定的分包工程,指定分包商应为承包商承担此项义务和责任,能使承包商履行其合同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并且保障承包商免除因指定分包商违约所产生的所有义务和责任

◆对于指定分包商的付款应从暂定金额中列支,由雇主支付给承包商,然后由承包商支付给指定分包商,并且如果承包商能够提出合理证据,完全有权利扣减应付给指定分包商的工程款。

从上述规定来看,FIDIC合同中的指定分包商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业主合同中事先指定或施工过程中指定,承包商不享有自主选择权。

◆虽为指定,但其属性仍然是分包商,因此一般情况下总包商仍需就总承包范围内的全部工程(包括指定分包工程)向业主承担全部责任。

◆承包商依然享有对指定分包商付款的生杀大权,并且如有合理证据有权利扣减相应分包工程款。



但是指定分包到了中国很快就属地化,具有了中国特色,与FIDIC合同条件下的指定分包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差别:

1、中国禁止指定分包

根据中国建设部2004年2月3日发布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的第七条的规定:“建设单位不得直接指定分包工程承包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依法实施的分包活动进行干预。”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并没有对业主违反规定强行指定分包规定具体的处罚措施。因此,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业主以各种形式干预分包商选择的行为。

而FIDIC合同中则允许指定分包,不过同时根据公平原则对指定分包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重新作了分配。



2、指定分包合同依然有效

业主违反《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的规定强行指定分包,但却不会导致分包合同的无效。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只能根据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才能认定合同无效,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属于建设部文件,其效力等级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法院不能据此判定指定分包合同无效。



3、责任承担

中国法律规定指定分包情形下,业主承担过错责任,根据200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因发包人直接指定分包人分包作业工程,造成建设工程质量缺陷的,发包人应当承担过错责任。承包人有过错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但是司法解释只是对指定分包情形下的质量缺陷的责任承担做出规定,并没有对指定分包造成的工期延误是否由业主承担做出规定,但我个人认为这里是可以类推的。

这里特别予以说明的是,如果总包商有过错,也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因为,如果业主只是指定分包人,而总包商对指定分包人依然享有总包管理权和监督权,则总包管理权的不当行使则也可能导致指定分包工程的质量缺陷或者工期延误,那么这就是一种业主与总包商的共同过失。